保山市信息惠民网欢迎您!
首页组织机构工作动态信息惠民政策法规查询中心网上办事
 首页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信息惠民 | 政策法规 | 查询中心 | 网上办事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正文
保山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2015-02-02 11:33  

一、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战略定位  

(一)保山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总体情况  

保山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前沿。全市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1区4县,总人口254万人。保山与缅甸山水相连,现有国家级口岸一个、出境通道十余条;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人口25.8万人;有华人、华侨50余万人,分布在32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10余万人,是云南主要的侨乡。  

保山有重要的区位优势。毗邻两亚(南亚、东南亚)、连接三亚(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条件,是保山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大优势。保山市有腾冲、龙陵两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67.78公里,有腾冲猴桥国家级口岸,14条对外边境通道。在云南省确定的四条国际大通道中,保山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这两大通道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昆明经保山、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再达印度雷多,全程1200多公里,是面向西南开放条件最优、陆路到达印度洋国家距离最短、辐射人口最多的通道。近几年以来保山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拥有2个民用机场,连接缅甸密支那、板瓦的腾密、腾板二级公路以及保龙高速公路、保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瑞铁路大保段已开工建设。保山市将争取投资36亿元推进开通密支那至八莫187公里水路,待中国、缅甸政府完善从腾冲猴桥到缅甸实兑港的陆路、水运和铁路运输后,从保山(腾冲)猴桥到缅甸实兑港再进入欧美市场的运输时间将比传统运输时间节省7天以上。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共同发展的综合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已基本搭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保山的区位更进一步凸显。  

保山是重要的市场枢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我国出口东盟产品的金额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作为我国贸易出口增长地区的巨大潜力。保山面对东亚、南亚国家拥有20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保山五大省级工业园、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为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保山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保山义乌国际商贸城。商贸城位于市政府所在地—隆阳区城北火车站附近,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开发面积1400亩,其中主体市场50万平方米,经营范围包括服装鞋帽、家居家电、五金建材、汽车配件、农特产品等上百种小商品,并将引进国内外多家商业连锁名店、配套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是保山市实施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保山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后,将促进保山当地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吸引国内和国际的贸易合作,成为保山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中缅天然气管道经过保山段134.27公里,设有两个分输站、6座阀室,市政府已和云南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保山用气量16亿立方米,为惠及民生助推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保山矿产资源丰富。保山地处三江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仅铁矿储量就接近3亿吨(境内外共15亿吨)。境内分布有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境内外三大水系可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探明褐煤储量3.2亿吨,天然气储量9.66亿立方米,各种地热泉田180多处、热能250万千瓦。  

保山旅游资源丰富。著名景区景点有腾冲火山热海、和顺侨乡、高黎贡山、邦腊掌温泉、松山抗战遗址等,保山已成为云南省继大理、丽江、迪庆之后新的旅游热点。保山当前正在致力发展地质观光、温泉养生、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户外运动、跨境旅游等旅游产品,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保山开放历史悠久。2300多年前,保山先民就开通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国际商道——南方丝绸古道,早于北方丝绸古道200多年。在开放的历史长河中,保山人民于600多年前发现了翡翠,并首开加工先河,依靠马帮、人力和先民的智慧,驮出了和顺这个央视十大名镇,孕育了亚洲珠宝协会授予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养育了李根源、艾思奇等先贤。保山是全国全省重点侨乡,在外侨民80%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拥有深厚的开放合作人脉基础。  

“十二五”以来,保山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积极谋划,推进保山桥头堡建设行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推进信息化的应用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保山。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9.7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3亿元,增长29.5%;财政总收入完成68.8亿元、增长19.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2.8亿元、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0元,分别增长14.2%和1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55.7亿元和372亿元,分别增长15%和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6.4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完成2亿美元,增长37.8%。保山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大的市场潜力、丰富的物产及旅游资源、成熟的网络条件,为以信息化手段链接市场和民生,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实现信息惠民助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电子政务为民应用  

全市已经基本建成了电子政务的基础网络平台。2011年,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网络建设、统一业务应用、统一人才培训、统一运行维护”的原则,采用“企业投资,政府租用"的方式,完成了保山市电子政务外网一期的建设任务,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络与国家、省级顺利对接。从省到市、到县(区)、至乡镇的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全面开通,并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办公区域。一是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基础网络平台。保山市电子政务一期建设项目,采取双运营商双线路,并互为备份链路。目前保山市电子政务IP基础设施通信所辖四县一区(72个乡镇)及市直单位,纵横向接入单位共598个。二是完善全市协同办公系统。2012年全市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完成,有300多个部门接入电子政务专网。共完成协同办公系统一套、印章系统一套,建立数字证书2500件,发放数字印章2500个。三是政府门户网站进行集群建设。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以部门网站为支撑子站,形成主站与子站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应用分享,并实现对下级政府网站、各部门网站实施有效监管和考评。2013年3月1日门户网站开始运行,全市目前共建设大小网站411个。 

2.数字乡村迅速推进  

2008年底,全市以“数字乡村”工程为抓手,建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以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为依托,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打造“三农通”农业信息化平台,用信息引领小康路,让农民在信息惠农中得到实惠。目前,全市“三农通”信息每条辐射用户已达到86万多人,从城市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通过信息转变农民的观念,开阔农民的视野,提供致富的信息,对促进信息惠农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  

保山在云南省内率先创建了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该平台的应用,促进了平安保山建设,其经验正在推广应用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包括:村务管理、平安建设、信息共享等多个功能模块,该平台在农村有效地实现了用户的广覆盖、功能的深应用及信息的速传递,弥补了城市与农村间信息化运用的鸿沟。平台目前已经接入村民36万人,该平台达到了城乡居民生产互助、农民互帮、警民互动,全方位全覆盖的效果,实现信息为农服务。  

3.平安城市率先推进  

保山“平安城市”建设将构建起保山公安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集中存储、弹性计算等功能,整个项目包括平安城市、网上公安、电子警察等子系统。此项工程列为“市长工程”并快速推进,该项目已完成“平安城市”系统后台建设,前端设备、网上公安、电子警察等系统计划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为平安城市为民服务奠定基础。  

4.教育惠民初见成效  

以教育科研为主,多种网络支撑的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初见成效,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有7所中等职业学校建成与因特网互联的校园网,有50%的中小学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202所学校建立了光盘播放点,1354所学校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点。保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保山市高级技工学校数字化校园已进行了竞争性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目前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已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教育信息惠民提供了支撑。  

5.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惠及民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逐步规范统一,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发放社会保障卡16.57万张,发放率9.75%,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持卡异地就医服务,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社保信息网基本建成,就业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等服务信息惠民水平明显提高。  

6.卫生、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市民  

覆盖全市的卫生防疫监控与应急处置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以保山为中心,覆盖全市县(区)以上的医疗机构,连接北京、上海等节点的远程医疗网。建立了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通传染病疫情预警系统,及时对各种法定的传染病做出预警。通过卫生、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市民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保山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紧紧抓住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依托区位、口岸、旅游、物产等优势,以云产业园和灾备中心为支撑,采用“云+管+端”为基本创建路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新的信息消费增长极,构建技术、产品和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惠民产业发展格局。  

二、推进信息惠民工作的基础、特点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推进信息惠民工作具备的基础  

1.组织统筹能力  

保山市十分重视民生信息化工作,把民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全市各相关部门信息惠民统筹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确定了由保山市发改委、保山市工信委作为信息惠民创建工作的责任单位。把信息惠民建设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内容,各项信息惠民建设项目得到切实推进。  

2.制度环境建设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推进信息惠民工作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出台了《保山市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保山市云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快信息惠民产业发展上建立了土地、电力供应和电费、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2011年12月制定了《保山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2年12月制定了《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013年10月28日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保山市与三大通讯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在发展信息惠民产业方面均已签订合作协议,目前保山到昆明的互联网带宽为50G,传输路由为双平面双路由保护,视业务发展可提供5000G的业务带宽,网络承载空间十分充裕。保山市现已与浙江大学签订了相关人才的培养协议,同时可委托保山学院定向培养云服务产业人才,为云服务及相关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保山“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积极鼓励支持引进和培养云计算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高端人才,随着《保山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保山已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对口帮扶协议,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电信服务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市光缆总长度达到了12.5万公里,主干光缆分别接入大理、德宏、怒江、临沧4个州市,长途干线传输网已经形成,全市电子政务公文交换应用全面推广。保山“无线城市”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平台建设完成,完成接入69项。现进入第二期平台建设。 

4.政务共享基础  

全市政务共享为创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提供较好条件,已基本建成全市基础网络平台,从省到市、到县(区)、到乡(镇)的电子政务专网和视屏会议系统已全面开通。并覆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办公区域,市、县(区)有近598个部门和单位接入电子政务专网,为全市开展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奠定了基础。全市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已经建成,实现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与共享。  

5.民生领域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保山市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农村信息化和网络管理平台、智慧公安社会管理平台、教育信息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卫生、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内容的建设和应用,较好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融合,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带动作用。信息惠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卫生、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逐步增多优化,均等化程度明显增强;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一体化便民服务能力逐步加强;社会信用、城市和社区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优化,多部门协同、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公共安全网格化管理手段不断推广应用,智能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区域信息基础条件差距逐步缩小,普惠水平全面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更加直接有效,信息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6.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创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提供发展条件。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把优质的信息资源配备给优势企业。通过市级财政扶持及各部门积极向国家、省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全市自2009年以来,在民生信息化建设领域,共投入资金2亿元,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保山市民生领域信息化特点优势明显,公安系统的“智慧公安”、教育部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政法系统的“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卫生系统的“远程医疗”、“电子病历”、“防疫监控与应急处置系统”等,通过这些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应用,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工作生活。 

(二)创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的主要特点  

——领导重视,统筹推进 

按照信息惠民工作的要求实施“一把手”工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切实推进信息惠民各项工作。  

——总体布局,重点突破 

对全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符合保山优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服务行业发展,在互联网领域推动信息消费模式转变,在能源领域推动能源与信息化融合,在政务领域推动公众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鼓励云计算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行业信息中心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与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为信息惠民提供云服务。加强云计算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联合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推动保山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创新发展。  

——机制创新,持续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产业,实现保山市从农业大市到创新产业基地的转型。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龙头企业入驻、高速光纤网络布局、产业链配套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大规模产业人才培养、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推动保山市实现信息技术和惠民创新发展。  

——基础先行,增加投入 

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集聚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规范管理的思路,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信息惠民服务。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优化配置土地、清洁能源、电力及信息资源等资源,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集中建设云计算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逐步壮大保山市云服务产业,提升信息惠民水平。  

——强化安全,保障应用 

确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主动应对信息安全挑战,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创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  

保山市地处西南边陲,行政管理区域广大,边境线长,毗邻缅甸的乡镇有6个近20万人,许多在边境一线居住的少数民族与中缅边境居住的缅甸居民有着深厚的的历史渊源,缅甸甘拜地、昔董、密支那大部分地区使用中国电信网络移动信号。边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信息化的应用将成为边民联系现代社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搞活边贸流通,维护边疆稳定,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全市如何根据国土面积大、城镇化率低、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滞后、边疆情况复杂等诸多因素,在民生领域中解决好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零缝隙”服务工程,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以信息便民、惠民、富民为抓手,通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切实解决好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到地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提升信息便民利民和公平普惠水平。改进公共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开展深入基层、贴近公众的一站式政务服务、医疗健康、在线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救助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信息供给能力,满足群众行政许可办理、农产品生产交易服务、农业生产生活互助、边境小额贸易等多样化信息需求。二是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巩固农村的综治维稳工作,做到保农村平安、促农村和谐、惠农村百姓,节省行政开支,提升基层村组织的办公效率和村务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在网上走,事在格中办”,达到城乡居民生产互助、农民互帮、警民互动,全方位全覆盖的效果,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三是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提升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开放性,引导带动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促进信息化在传统产业的广泛融合式应用,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健康、智慧旅游等民生领域的信息服务应用,有效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  

(四)推进信息惠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瓶颈,以及相应的解决建议  

保山市推进信息惠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瓶颈包括:  

1.数据整合瓶颈  

数据整合与共享是信息惠民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个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各种应用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比比皆是,统筹不足、政出多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投资浪费,纵向电子政务应用与横向电子政务应用发展失衡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数据资源难以整合。  

解决建议与措施:一方面,国家层面深化顶层设计,制定行业数据标准,提供数据规范标准,便于各级应用系统规范使用;另一方面,我市可遵循“国标、部标、省标”相关标准,提出数据转换与交换的技术方案,使之能够支持未来数据标准化的要求。  

2.部门协同瓶颈  

电子政务应用长期处于条块分割、分散的状态,部门难以协同,形成政务服务断点。  

解决建议与措施:  

加强政务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流程再造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形成“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纵向联动机制与横向部门协同机制的矩阵式服务网络,向公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扁平化服务。  

3.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瓶颈  

由于公共资源投资、管理、运营主体构成多样性,难以统筹规划、调度、使用,可能会对信息惠民相关的一些公共资源的利用造成瓶颈。  

解决建议与措施:加强信息惠民试点应用的运营模式创新,兼顾各方利益,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打通公共服务通道,高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  

4.云服务模式下的端点服务能力瓶颈  

云服务模式下的信息惠民需要多种创新运营模式,端点服务能力也是保障信息惠民的重要支撑条件。信息惠民创建中可能出现端点服务能力不足的困难。  

解决建议与措施:建立端点服务机制,吸纳社区志愿者、引导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加强端点服务能力建设。  

5.项目投资瓶颈(投资方式、规模)  

信息惠民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仅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远远不够,需要政策配套、社会各行业以及民间资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解决措施:  

创新建设模式,建立信息惠民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逐步提高信息惠民相关信息装备条件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采取政府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创共建,兼顾社会成本与投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三、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示范领域和主要内容  

(一)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工作思路  

坚持把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统筹部署,形成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解决民生领域信息应用迫切问题为突破,从信息基础设施入手,应用多种传输网络技术,建设一批高起点、示范作用强、带动作用大、普惠社会公众的示范应用项目。促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发展,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效能,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2.总体建设目标  

依托保山是滇西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优势,以“云+管+端”的云服务体系为基本创建路线,坚持民生领域的需求、服务导向,到2016年,惠及市民100万人以上,促进居民信息消费20亿元以上。实现全市1553所学校普及宽带上网,普及率达97%。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和电子病历互通共享。对120个养老机构、10000名以上的服务对象建立健康信息档案,通过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社区、医院的协同服务。对企业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全面打通“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服务网络。  

(1)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立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实现90%以上的行政审批和公共事务在线办理。到2016年,城镇社区、行政村公共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建成以城乡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与呼叫中心和业务后台系统相连接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劳动保障、医保、养老、就业、社区服务等100项以上服务事项的办理,管理服务范围逐步扩展到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工商行政等领域,努力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的全行业覆盖。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级各类大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增加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市、县(区)、乡(镇)医疗机构全部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以上,建设“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平台,医疗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定点医疗机构100%覆盖,用药100%覆盖,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  

(2)公共服务丰富优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覆盖乡(镇)、社区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保业务60%以上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在2个县(区)以上医院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对全市100%的养老机构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大居家养老及高龄困难老人的关爱服务。建成覆盖全市的教育网络,普及中小学校宽带上网,实现1000所以上学校卫星远程教育系统接入。建成网上预约挂号系统,50%以上医院实现预约挂号,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  

(3)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社会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建成市级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完成60家以上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数据接入,为银行、信用服务机构、企业、市县(区)部门提供行政许可、信用评级等事项的信息应用。到2016年,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覆盖30个政府部门,涵盖登记、资质、信用、监管四大类信息。完成市政府部门业务数据库目录编目工作。  

(4)信息消费能力稳步加强,信息服务更加丰富。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经营管理系统、短信系统、双向视频诊断系统,为1300个农民合作社30万户农户120万农民,提供农资采购、产品销售、产品网上推介,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指导、技术辅导、专家咨询、农时农事等信息,与专家开展远程视频互动,在线咨询等服务,农民合作社覆盖率达到100%。在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商品促销交易中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应用,实现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  

(二)示范领域和主要内容 

1.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推进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便民工程  

通过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推进光纤到村,实现全市城乡信息服务站业务信息数据库联网,优先保障学校、医院等教育和卫生机构的宽带网络接入。  

—— “一站式”政务服务  

建设功能完善、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数据”互融互通,创优政务环境。通过“一楼式办公、一窗式受理、一网式运行、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全面推动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集中、行政审批项目运行流转向网上平台集中。将审批项目和流程固化在行政审批应用系统中,实现网上咨询、表格下载、网上提交、网上受理、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短信发送等功能,提高办事效率,打造行政审批服务的“e网化”服务手段。  

——社区养老帮扶救助服务  

在民生领域实现便利化服务,围绕社区养老帮扶救助服务,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采集养老机构服务老人健康信息,将信息分类、汇总、输入,利用智能管理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开发养老服务移动手持终端(APP)应用,老人使用的手持终端集信息浏览、综合预约、医疗健康咨询、慈善超市购物、互动交流、视频相册为一体。同时提供紧急呼叫、出行定位、短信通知等服务内容。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完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城乡居民电子病历。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提供保山市主要医院专家门诊的预约挂号服务,在手机、电话、电脑、多媒体触摸屏上进行简单、便捷的操作即可实现网上预约挂号。建设以保山为中心,覆盖全市县(区)以上的医疗机构,连接北京、上海等节点的远程医疗网。实现居家健康远程监测、网上预约挂号、远程视频会诊等。  

——劳动就业服务信息服务  

整合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覆盖乡(镇)、社区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培训、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等。争取所有街道(乡镇)都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所),所有社区、行政村都设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 (协管员)。结合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促进毕业学生、失业人员就业。  

(2)推进农村信息服务惠民工程  

——惠农服务信息应用  

整合“保山农业信息网”、“保山数字乡村网”网络资源,实现全市农民服务站的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联网。以“村村通”、“户户通”、“数字乡村”、“三农通”工程为依托,围绕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辅导等方面,建设覆盖农村的信息惠农服务站,实现农资网上购买、农技网上查询、农产品网上订单。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应用  

保山市目前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68个,国家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社1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市72个乡(镇)80%的村,入社农户17.1万户,带动农户29.8万户,社员出资总额11.0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2.18亿元。保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分散、涉及面广、信息化需求迫切等特点,在支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中,全面推进信息服务。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规范建设,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结合保山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建立城乡结合部、特色农业区、乡村旅游区以及落后偏远地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点。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政府的新纽带,连接市场的新途径,助农增收的新渠道,特色农产品交易的新平台。  

(3)推进教育信息服务智民工程  

把“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作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设保山教育云,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和文化生活。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保山教育数字资源管理中心,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成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互通,中小学校基本普及宽带上网,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的高速互联教育网络,在管理、教学、学习等方面开发先进智慧化教育软件,构建远程视频教育平台、智能教学平台、智能学习平台,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水平,构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创新  

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广保山“6995”平安联防信息平台应用向城市网格化管理延伸,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城乡区域全覆盖。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可追溯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立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着力解决因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线长,监管任务与监管能力不匹配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保障居民食品药品安全。  

3.构建“云—管—端”信息惠民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依托云模式,以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为“管”,建成纵向到民、横向到部门的管理信息化体系。以电脑、手机、电话、电视、触摸屏为“端”,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组到农户的互动式应用信息终端,实现网络信息全覆盖、方便接入、强化易用和公平普惠全民的目标。  

4.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充分调研,制定信息资源整合方案,打破政府各部门对信息的封闭和垄断,促进信息资源流通和共享,促进业务的流程化与规范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群众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二是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同应用。三是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扩大信息资源目录范围,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渠道,加快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加大部门行政审批协同。  

5.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打造信息惠民软环境  

出台信息惠民激励机制和政策,研究制定《保山市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实施方案的意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提供优质低价的电信网络服务,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件开发供应商的作用,加快改善信息惠民装备条件。在土地、财税、工商、水电等方面为信息惠民提供保障,对第三方服务的企业、项目,利用电力改革试点机遇,优先保障电力供应,优先保证电力配套设施,优先享受优惠电价政策。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鼓励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信息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促进信息消费,实施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富民工程  

依托“保山义乌购”电商平台,吸引1000户以上的商户、200户以上本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交易;筹建一个商品注册中心平台,宣传推介保山知名的昌宁红、小粒咖啡、铁皮石斛、红花油茶、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翡翠、黄龙玉、玛瑙、米黄大理石等大宗特色产品。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产品交易、医药、食品、旅游等行业电子商务应用。  

(三)建设的工作机制、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  

1.创新信息惠民创建工作管理机制  

强化统筹整合,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强化信息惠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中“一把手工程”的组织保障,形成引资机制、引智机制、效能监督机制、分类考核综合考评机制、农村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机制等六大机制,解决信息化工作存在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支撑。  

2.建立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引入监督考核评估机制,加强项目立项审核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强化对项目进展的监督和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部门业绩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任用评价体系,确保信息惠民创建取得预期效果。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统筹整合,提升信息化资源共享程度和资金绩效水平。  

一是统筹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的四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二是统筹整合技术力量。借助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创建契机,把分散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实现有机整合,建立信息惠民专家库和技术人才库,为信息惠民创建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统筹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对信息惠民创建项目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和建设,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应用。  

(1)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保山市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在现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保山信息惠民应用建设模式,在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到应用和交换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包括:信息资源分类及编码、数据交换与整合、接口与服务等标准要求。  

(2)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由公安、工商、统计、质检、规划、住建、国土、卫计等部门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完善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同应用。  

(3)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是信息惠民工程的基础平台之一,它向网格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基于B/S分布式架构设计,实现对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与事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以及城市管理业务数据的管理、显示、操作、分析和建模等功能,管理和应用电子地图,并实现地理编码和数据更新功能。  

——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基于XML、webservice 、ESB(信息总线)标准与规范,实现现有信息系统接入的标准接口与数据交换平台;包括数据集成平台、信息标准管理工具和数据集成监控平台。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数据,并为信息惠民工程提供信息交换共享服务的平台,包括信息标准管理、数据元管理、自定义查询、报表管理等功能。提供统一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立统一信息目录服务,提供数据同步规则,建立数据规则集,梳理并形成政务信息数据规范。  

4.建立信息安全体系  

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推动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模式下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解决好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共享与保密性关系、开放性与保护隐私的关系、互联性与局域隔离的关系。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为信息惠民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包括:网络物理安全,建立确实可行的机房、数据等管理制度,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网络结构安全,选择最新的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和网络安全设备,根据业务建立政务内外网,实现政务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系统安全,选用尽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加强登录过程的认证,确保用户的合法性,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可控的范围内。  

四、推进计划和预期成效 

(一)创建工作的推进计划  

保山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预计总投资6.3亿元,资金来源:政府预投资3亿元,企业预投资3.3亿元。创建工作的推进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启动试点阶段(2014年3月至6月)  

组织编制《保山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成立推进信息惠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项目推进组、专家顾问组、资金保障组、人才保障组、督办督查组等6个小组,研究制定信息惠民相关政策、措施。召开全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议,下发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创建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10月)  

各成员单位于2014年7月前,认真对照《保山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表》,分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报综合协调组审核后实施,将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进行考核,由督办督查组牵头组织考核,并提出奖惩建议,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就创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并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市政府对各成员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通报,确保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达到预期目的。  

3.<![endif]>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1月至12月) <![endif]> 

对照信息惠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全面考核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情况,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促进信息惠民工作制度化、经常化、长效化;做好各项验收工作,对牵头实施项目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奖惩。  

重点特色应用项目建设投资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项目预投资  

(万元)  

项目建设起止时间  

资金来源  

1  

信息惠民基础平台  

建成市-县(区)-乡(镇)-社区(村)的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交接与共享平台  

15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4000  

企业投资11000  

2  

“一站式”政务服务  

完善政务服务平台,打造了行政审批服务的“e网化”服务手段  

5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  

3  

社区养老帮扶求助服务  

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6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2000  

企业投资4000  

4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完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城乡居民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网。实现居家健康远程监测、网上预约挂号、远程视频会诊等  

6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2000  

企业投资4000  

5  

劳动就业信息服务  

建立劳动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培训、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等  

4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  

6  

农村信息服务惠民工程  

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站,为农资、农技、农产品交易服务;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及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  

5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3000  

企业投资2000  

7  

教育信息服务智民工程  

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建设保山教育数字资源管理中心,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成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互通,中小学校基本普及宽带上网,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的互联教育网络  

4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  

8  

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创新  

推广保山“6995”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向城市网格化管理延伸,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城乡区域全覆盖,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4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1000 企业投资3000  

9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可追溯  

建立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保障居民食品药品安全  

4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  

10  

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富民工程  

建设“保山义乌购”电商平台,筹建一个商品注册中心平台,宣传推介保山商品、知名农产品、大宗工业品等  

10000  

2014-2016  

政府投资1000  

企业投资9000  

(二)创建工作的预期成效  

1.推进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模式创新  

信息惠民创建工作期间,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机制,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和协同能力,有效增强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缩短为“远距离”,服务综合窗口享受“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公”快捷高效的为民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满意度,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2.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建成市级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打破也已存在多年的信息孤岛,打通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联动通道,使全市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积极推进第三、四代移动通信(3G、4G)系统、宽带互联网及Wi-Fi建设,扩大互联网运用范围,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和普及;实现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改善提升通信网络基础环境,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3.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政务服务、养老、医疗、社保、农村信息惠民等领域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切实解决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达到公平普惠的目的。政务服务居民的水平达到“点对点服务”,“无缝隙”对接;养老、社保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教育上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普惠城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能全面提高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4.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一是农村信息化工程方面,全市范围城乡信息普惠,惠民惠农得到体现,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与农用物资质量监测、物流配送与营销网络中的作用明显提升,通过数字化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社会发展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结构进一步优化,高中低各层次各类信息化人才的供给基本适应信息化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机制,全民信息化素养显著提高。三是数字生活成为市民生活习惯,创建工作完成后,在信息惠民九大领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变,信息惠民得到落实和体现,信息消费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便民、惠民、富民的目标。  

五、创建工作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把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列为市政府“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和由专家团队参与的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制定创建工作线路图,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  

(二)机制保障  

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牵头部门统筹协调,任务分解到责任部门;建立技术协同机制,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指导信息惠民项目的规划编制,提供信息惠民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推进信息惠民项目实施;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信息惠民试点创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综合效能考评绩效评估机制,实现难点问题协同处理,项目进展全程监督、目标任务分类考核。  

(三)资金和项目保障  

创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将信息惠民产业发展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出台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政、银、企”合作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对涉及信息惠民的项目,给予优先核准备案,优先供给土地,优先资金扶持,项目采取领导挂钩联系,全程跟踪服务。  

(四)安全保障  

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推动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模式下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为数据安全提供支撑。  

(五)宣传引导  

广泛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信息惠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引导公众积极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多元化参与系统建设,营造信息惠民信息系统的生态化发展环境。  

(六)监督检查  

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运营的评价与考核。通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加强指导和监管,强化对建设过程中各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建设项目、政策措施的审核,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七)绩效评估  

构建多元化信息惠民绩效评估方式。绩效评估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和先进的评估方法,把专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结合起来,把日常监测和集中评估结合起来,把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结合起来,把内网评估和外网评估结合起来,把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结合起来,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评估方法,使评估过程透明公正,评估程序民主有序,评估结果全面有效。  

关闭窗口

主办:  保山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地址:保山市和平小区91号

联系电话:0875-2162280